初中生
- 性别
- 男
- 学校
- 济南师范大学
|
开学一周了,对这一周的感觉是:1、新学期压力大了2、规定的课节虽然少,但上课比较充实。
先说说感觉压力大的原因吧:
这还得从一项作业说起,上学期小华师开学就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:“这学期阅读《史记》并在元旦之前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读后感。”本应是上学期期末上交的,考虑到期末考试大家都在备考,所以也就允许我们本学期开学交。我写的是“浅谈晁错的削藩改革”。老师给下的批语是:题目很好,写作规范,但小有教条。应该说教条是意料之中,其实我也知道,那篇文章既无论点,材料也不足,貌似也没有说清楚。
上了一个学期的课,我有时在问自己:到底适不适合学习历史?我对历史的感知还是停留在官方史学层面。接受了12年的应试教育,满脑子都是中学的历史观点。始终受之束缚。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:戈尔巴乔夫曾经断然废除苏联的高中历史考试,他惊人地坦白:“测验学生知道多少谎言是没有意义的。”在现在看来,中国的中学的教材里虽然没有戈尔巴乔夫说的那样严重,但毕竟有些是加以改造了的历史。我们不能说完全错误,但有些观点一定正确吗?加之自己先天愚钝,发现自己的思维很是僵化,年轻人应该有些“天马行空”的想法,而我却发现自己更多的是顽固。自己的脑袋就像个带孔的罐子!发现不出什么问题,也没有什么新的想法。如果这样在大学学四年,何谈毕业?对自己又怎能说得过去?
再说说听课的感受吧!
本学期换了不少的老师,课时量也相对少了点,所以近几天蹭了好几节课。
讲世界史的化成师是一位颇为年轻的老师,30多岁,讲课时带点山东方言味道,不过倒挺幽默。由于本学期学习世界中世纪史,大家对世界中世纪史的了解又甚少,所以本周的课上的是导论,化成师的导论课主要讲了些历史学基本问题,比如历史学的层次、为何学习世界史、以及如何学习等问题。在这节课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哪里都不能使眼光过于狭隘,应该把眼观放宽一些。“我记得,许倬云先生说过,他出国之前以为,世界之大,只有中国;出国之后才知道,世界之大,没有中国。”(李零:读《剑桥战争史》——杀人艺术的“主导传统”和“成功秘密”)【转引自袁老师在论坛上的帖子】我想这个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,虽然在师大历史系学习,但不应该因此而翘尾巴,有时需要跳出师大,跳出西安,放眼于全国高校。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”,做历史研究也是如此吧!对历史的观念不应只局限于中国的历史,诚然爱国是一个方面,但是学术是学术。如果把中国放到世界中去研究,重新审视,又会怎样?化成师举了一个例子: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是否是首屈一指的大国?这个例子加深了我的认识。也许是我这个人有些自卑,但是我想这种观念是对的。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!中国这样的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大国,如今的历史研究水平如何呢?中国史学研究与外国的趋势和方法有何不同呢?其实,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!
刘老师讲的是民族史,出于一种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猎奇心理,周一晚上去听了一节课,刘老师主要为我们放了一部影片“百凤朝阳”。“这是一部表现11个少数民族向1959年国庆节献礼的歌舞片,以16个充满生活气息、色彩鲜明、感情健康的歌舞节目,歌颂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,歌颂我们日新月异的幸福新生活。”(摘自百度百科)观看此片,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的话,正向我身旁的一个学长所说的:有些意淫。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反映在党的英明领导下,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形。有劳动、恋爱、结婚等场面。尤其是那“总路线万岁”“五人拉到大白菜”等画面更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。但同时这些舞蹈也可以看出那艺术的美感,少数民族的异样风俗与风情。当然放映本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歌颂共产党,按照刘老师的说法:“通过影片来初步了解一下中国的少数民族,为今后的学习做个铺垫。”
上亚平师的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,初上亚平师的课是大学刚入学时,那时他是给大二的学生们开的公选课:中国现代史。记得那节课讲得非常生动,老师给我们还放了两小段视频,一个是关于黄万里的,一个是《芙蓉镇》的一段。不过那时只是听课,还没有同李老师交流过
未完···
|
|